微信二维码
新浪微博
金缕玉衣:古代帝王对“不朽”的追求

     相信不少网友都有看过《盗墓笔记》。在第一部七星鲁王宫篇内,无邪和三叔一群人在鲁殇王的陵墓内发现了一副“玉俑”。小说里面讲到铁面生把鲁殇王从陵墓里面拉了出来,自己躺进了“玉俑”,于是3000年来都没有死亡腐烂,反而还有呼吸,宛如睡着的活人。

图片5.png

那么这“玉俑”到底是什么东西呢?它又为什么能使人长生不老,让古代帝王为之疯狂呢?

 

  小说当然是虚构的,鲁殇王和铁面生历史上也并无其人。不过,“玉俑”这个东西却是确确实实存在!它的原形就是汉朝的“金缕玉衣”

 

       “金缕玉衣”也被称为“玉匣”。它出现之始的作用就是古代帝王死后入殓之时穿在身上的殓服。但是除了象征穿戴者身份尊贵之外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:汉代人认为金、玉有驱邪避妖的能力,于是便将金玉置于九窍,使人精气不漏,他们还相信:玉,能寒尸,若以玉裹尸,则能保尸身不腐。甚至起死回生。

 

      玉衣的制作也不简单:一件玉衣上通常有两三千片玉片,玉片根据复杂的人体身体,分为长方形、三角形等多种形状,每片玉片都要进行打磨、抛光等繁琐的工序,必须确保组装时严丝合缝。穿上后,能完整地体现出死者的身体轮廓。

图片6.png

  

(金缕玉衣组装示意图)


    制作这样一套金缕玉衣,如果由一名熟练的玉工独自制作,需要足足10年的时间,这可以说是汉代顶级定制款皇族专享服装了。

 

     其中最著名的一件金缕玉衣,主人是中山靖王刘胜,他是汉武帝的异母兄长。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墓中发掘出的两套金缕玉衣,是我国出土时代最早,也是最完整的金缕玉衣,也是罕见的夫妻款玉衣。

图片7.png

(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与妻子窦绾的金缕玉衣)


 当然,追求长生不老的可不止汉代的中原地区帝王,还有古滇国的滇王们也有这样的渴望。他们也有和金缕玉衣同样含义的东西,这就是“滇王玉衣”。据晋宁石寨山发掘报告称:石寨山6号墓(滇王墓)随葬品中有“残玉璧片及穿孔玉饰片”多件,这些残片数量之多,研磨光滑,形状与人的眼睛,鼻子相吻合,专家认为这些玉片原来是一件玉衣。不过由于这些都只是半成品,我们并不知道它们是用何种金属丝线缕成,或者根本就是一件玉衣的象征品或代用品。

图片8.png

(南越王金缕玉衣。尽管不属于汉朝中央系统的藩王,南越王得不到朝廷专门供给的金缕玉衣,但仍然开动脑筋,自力更生,琢磨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用布粘出来的玉衣。)


与玉衣相关的葬具是珠襦,目前,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有展出一件名叫“珠被”(或“珠襦”)的文物,它由各种金、银、玉、玛瑙、绿松石等编织而(墓地出土时大量散落在尸体旁边,由后人根据寓意连接)。形状与西亚古城乌尔出土的公元前2500年的珠襦类似。这也可能滇文化的珠襦在内涵上很可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,而在形式上借用了西亚的传统。(珠襦:由珠子穿缀或装饰而成的短衣。《汉书霍光传》中有“太后被珠襦,盛服坐武帐中,侍御数百人皆持兵,其门武土陛戟,陈列殿下”的描写,可见珠襦也是用于生前的装束,而且是比较正式和奢侈的“盛服”。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,在汉代出土物里,仅有被归为珠襦的仅有广东广州南越王墓、广西西林铜鼓墓葬和云南滇文化墓葬里的几例,这也许就是与《汉书》中“太后被珠”类似的装束,很可能墓主人也用于生前穿着,死后跟随一起入葬。)

图片9.png

(西亚珠襦)

图片10.png

(复原长约150、宽80厘米,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出土。根据现场考古专家复原。出自漆棺内,珠、管、扣相连,纵横有序连成一个整件,略近长方形珠衣。覆盖于死者骨架上。摘自《中国出土玉器全集》)

图片11.png

(复原长40、宽30厘米,云南江川县李家山47号墓出土,这些由金、玉、玛瑙、绿松石和琉璃制作而成的珠、管、扣、片等1047件穿缀成横串,串串相连,钉缝在一块白色帛布上,大致呈长方形。摘自《中国出土玉器全集》)


  无论是玉俑、还是金缕玉衣、又或是珠襦,它们反映的都是古代帝王对生命的渴望,对快乐的追寻,对美好的畅想,而这些追求“不朽”身躯的帝王们也已化为一捧泥土,只留下了精美的文物,这些仿佛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。

 

作者|编辑:陈静敏

审核:孙兰

 

 

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

 

图片来源于网上和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

参考文献及资料来源;

古方《中国出土玉器全集》

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:《云南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报告》

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

西汉南越王官网及公众号

河南博物院官网

百家号:牧古说古珠

 

 

 

 


Copyright 2020 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0007186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10200003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