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二维码
新浪微博
文物之美丨博物馆里说稻香

秋分刚过,稻谷飘香,粮收万石。

2018年起,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每年秋分设立为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。

云南地理环境独特、气候条件优越,因此从新石器时代,先民们便开始种植稻谷,并将水稻作为主要的农作物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,于文物之中,探寻两千多年前古滇人的种稻之路。

开春,播种正当时。

播种前,需要以斧垦(ken)草莽、以锄翻土整地。在我馆三展厅,第一展柜陈列着尖叶形铜锄、梯形铜锄等多种器形的铜锄。第二展柜陈列着方形銎、圆形銎等銎部形状各异的铜斧。

播种时,可以用手直接撒种,也可以使用点种棒。从李家山69号墓出土的播种祭祀场面贮贝器,其中一位缠着头帕的滇国男子左手拿着一根长棒,专家普遍认为就是点种棒。

播种后,杂草伴生,需要除草。水田除草,不用农具,直接用手拔和脚踩;旱地除草,则使用铲,在三展厅的第一展柜,陈列着蛇形纹、雷纹等纹饰精美的铜铲。

稻谷成熟后,经过收割,由滇国妇女将粮食运送到粮仓,粮仓为井干式建筑,具有密封性好、防潮湿等特点,在我馆一展厅二展柜,就陈列着一件井干式房屋模型的铜扣饰。

随着农业发展,在古滇国,也渐渐产生了一系列与农业相关的祭祀仪式,滇人以此取悦万物众灵,祈求祖先庇护。

如同样在播种祭祀场面贮贝器上,其热闹的场景和井然有序的仪仗队伍,就再现了滇国贵族前往祭祀地途中的情景。此外,展厅中陈列的众多农业生产工具,它们使用痕迹少,多使用复杂的镀锡工艺,并以繁复的纹饰进行装饰,可见并不作为日常的实用器使用,根据学者研究,它们是在与农业相关的祭祀仪式上,作为礼仪器使用。

又如一展厅四展柜中,陈列着一件由51号墓出土的曲援带柲铜戈,在铜戈的援末端和内上,分别饰有两人和三人的人形图案,他们曲肘举手,屈腿半蹲,将蛙作为雷神的化身,用蛙舞的形式祈雨,以求风调雨顺、粮食丰收。

除了上述文物,展厅里还有更多的故事等待您的发现,国庆佳节将至,欢迎大家到博物馆打卡探寻。


文献参考:

1、张增祺《滇国与滇文化》;

2、《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》;

3、周昕《原始农具斧、锛、凿及其属性的变化》;

4、覃守达《壮族蛙舞审美人类学考析》。


Copyright 2020 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0007186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102000030号